精英音樂教育背後的祕密


Photo by Clem Onojeghuo on Unsplash

10年追蹤採訪90名小提琴手, 她認為世界上大多數音樂教育都是不對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education/9mz3qj.html

整個培養精英獨奏藝術家的工廠就靠這些所謂有天賦的孩子和對未來強烈的信念運作起來。如果沒有這樣的隱瞞,或者說畫餅(Izabela稱之為「偶像教育」),家庭會停止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和金錢,學生更不願意每天進行長達八小時的樂器練習

音樂學習是一輩子的修為,有時候一個音樂家沒有獲得大賽冠軍,反而可能擁有更加良好的音樂生涯,因為他不會經歷拿到第一名之後的虛無感,而且疲於週遊各地表演同一個曲目。在古典音樂界,最好是每周練習一個新曲目,如果得到冠軍後要花兩年時間不停表演同一個曲目,這就已經不利於他在這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現在,整個歐洲看起來似乎對古典音樂失去了興趣,越來越多的民族融合在一起,帶來了更多不同的音樂文化,比如爵士、布魯斯等,這些音樂形式能夠給音樂人更多創作和表達自我的空間。

而古典音樂的樂曲,要求學習者有精準的記憶,達到精湛的表演技藝,這些演奏者更多時候是在表達作曲家的聲音,所以他們會覺得自己像機器人,只是在重複性地表演。

未來歐洲會被亞洲的孩子占領市場,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 中國孩子學習古典音樂有語言優勢。中國的語言特點,讓中國學生對古典音樂中的音階變化敏感度更高,很小的孩子就能分辨細微的演奏變化;
  2. 中國文化,講究紀律和權威,孩子對老師更加服從,學琴態度會比歐洲學生好很多。而在歐洲,老師的威嚴身份幾乎完全喪失,孩子們從小就追求輕鬆快樂的生活;
  3. 第三個是移民。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有能力為了孩子的獨奏教育移民歐洲,在中國文化基礎上融合西方文化的優勢,就更加能達成他們最終成為一名精英獨奏藝術家的目標。
我很期待,中國孩子去西方後,將自己國家的音樂傳統和西方音樂結合在一起。對於亞洲國家來說,西方古典音樂畢竟算是一種外來文化,如果孩子們丟棄了本國的音樂傳統,只是從事音樂演奏,這將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我覺得「精英演奏家」,和「天才」「神童」一樣,是一個標籤。它存在的意義是為了激發所有人的潛力,號召大家堅持高強度的音樂訓練。沒有這個榜樣,任何人都不願意花那麼多的時間去做這樣一件事。

我很反對逼迫,我們的確需要不斷的重複練習才能實現音樂夢想,但是讓音樂這樣一件本身如此美妙的事,時時處於考試、比賽的氛圍中,我們必將吃掉彼此。

現在有一種很獨特的藝術形式,叫做韻律舞(優律司美),通過身體來表達音樂的旋律,我覺得這種表達可以讓小朋友更好地理解藝術,為枯燥的樂器教育做準備。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接受樂器學習,那也可以在練習完一個曲目,鼓勵他演奏自己想表演的東西,多讓孩子表達自己,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心得:
整個獨奏精英教育就是靠著「天才」、「神童」這樣的社會標籤撐起美好的想像,激發所有人潛力及接受高強度的音樂訓練,因為古典音樂強調的是紀律,表達作曲家的聲音,反而自己像個機器人,而獲得第一名的音樂家反而可能因此毀了他的生涯,因為反而要不斷的重複演奏這首曲子沒有新的刺激。

再來是談到歐洲目前對古典音樂興趣下滑,更注重表達自我的創作性,而中國文化很適合練習古典音樂,因為語言的音階優勢、講究紀律和權威,再來是移民,帶著中國文化基礎融合西方的特色。

最後除了照本宣科的練習外,請鼓勵學音樂的小孩演奏自己想表演的,培養創造力。我想任何教育,都是要讓學習者融會之後發展自己的特色,就像寫書法,從臨帖開始,但如果要練到一模一樣,那是工匠,要自成一家是模仿之後抓到書法家運筆的筆意和特色,然後以自己的方式寫出。


Previous
Next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