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聽起來很吸引人

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康乃爾X史丹佛頂尖心理學家帶你洞悉人性、判辨真偽



作者:湯瑪斯‧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 李‧羅斯(Lee Ross)
譯者:林力敏
出版社:先覺出版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ISSN:9789861342955

問題:如何做出適切判頓,和佛法有無相同或相異的觀點?
動機:希望能透視行為背後的原理,應用在生活中

謂何要當個有志會的人?

智慧也有賴眼界,包括知識、洞見與判斷力。有智慧的人能以宏觀角度看待個別事件,以開闊眼界衡量手邊議題。從這角度來看,智慧與智力的分別值得關注。智力涉及有效處理眼前的訊息,妥善推論分析,得出合理結論。這絕對也是智慧的一個要項。然而,有智慧的人不只如此──他們不被眼前的訊息給綁架。他們不清楚這些訊息是否不足,明白目前也許看似正確,日後卻可能大錯特錯。


第一部    智慧的五大支柱

ch1 其實你一點都不客觀
ch2 善用情境的推力與拉力
ch3.遊戲的名稱,意義的創造
ch4.行動至上:我動,故我信
ch5.擺脫成見的限制:鎖孔、透鏡與濾片


p.29 混淆了康德所謂的「事物本身」與「對事物的認知」。
p.31 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明白對「現實」的反應就只是個人的反應,而非對事物「本身」的客觀評定
p.48 如果一方看到全黑,一方看到全白,雙方都會覺得宣稱看到大片灰色的第三方很有問題。
p.63 如果大家已經對某件事有強烈共識(例如捐出器官),費煞時間、精力或金錢設法增加動機是不智之舉,要做的僅是讓該行為容易達成,讓正面意願容易轉為實際行動。...要做的僅是讓該行為容易達成。
p.67 勒溫的焦點轉移:讓正面想法得以付諸實行。難存錢?設定自動提撥計畫。難減肥?就把櫃子裡的食物清空。希望兒子少打電動多讀書?先給他看圖文小說和漫畫,別一開始就搬出經典名著。
p.70 測試報里程數報稅的問卷:前面簽名的駕駛比在後面簽名的駕駛所報的里程數多10%
p74 與其下決心,並在不敵誘惑時自責,還不如運用智慧:讓吃東西或多或少變得不容易,自然能作到健康飲食。
p79 獲致有效行為的最佳方式是善用行為動力,發揮循序進步的力量。寫一篇常常的論文(甚至寫書!)也許困難,但一旦跨出第一布,之後會容易不少。與其做等靈光一閃或幹勁湧現,往往不如跳下來先寫幾行或幾段---也許只是(粗略)說明自己想表達的內容,如同寫信給友人一般。
p.80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明白成大事的密爵士讓求開始滾動,一次邁出極小的一步,阻斷任何岔出的通道,然後靠目標在望時湧起的幹勁推著繼續前行。
p.81如果我們想做出更符合個人抽象價值觀的選擇,不妨想像從更遠的觀點來做選擇---例如想像一年或更久之後會如何看待在的決定。你也能已另一朝製造類似的距離,那就想像你會建議別人如何選擇。
p.82 智慧的一大要件正是觀點,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懂得或遠離或貼近,切換不同觀點,盡量宏觀檢視。

框架的妙用
一半問是否樂意把收入的20%存下來,一半問是否以收入的80%過生活,兩個敘述並無差別,但願一把收入的20%存下來的只有一半,願意已收入的80%過生活的受試者高達八成。

另外還有  非法移民vs無證工作者  /  折磨拷問 vs 進階審問手段

分母的忽略
如果想讓金額引起注意,就講大一點「一年三百六十五美元」;如果不想讓金額引起注意,就講小一點「一天一美元」

選擇或淘汰?
如果你是支持評價兩極的活躍型人選,你要問主管、團隊同仁或家人想選擇哪一位;如果你是支持中庸型人選,你要問他們想淘汰哪一位。

p144. 雖然「保持選擇自由」看似不賴,也確有好處,但懸而未決是有成本的。你也許想盡量拖延職涯選擇,但許多人都發現一個工作的種種優點多半在選定後才會浮現。

認知失調
p150.模糊壓力與適度誘因讓人覺得自己的行為反應出真實想法與偏好(例如拿到一美元而把無趣工作講得好玩的受試者),顯著壓力與強烈誘因則適得其反,讓人覺得自己是基於壓力被迫行事。

p151.有些孩童事先知道用麥克筆化完會得到獎品,有些孩童在畫完後才突然得到獎品,有些孩童完全沒有獎品。後來研究人員在自由玩樂時間實發麥克筆給孩童,結果跟先前沒「受賄」的孩童相比,先前靠麥克筆畫圖贏取獎品的孩童絕少再拿麥克筆。本質上,獎品讓玩樂變成工作。不過,當獎品是在不期然下得到,亦即不像賄賂而像額外好處,則不會降低孩童拿麥克筆玩的興致。

p152.任何能憑所愛事物大賺酬勞的人,其實都能過得更快樂,方法試題省自己當初選這一條路的初衷,把高薪當作額外好處,而非誘因或誘惑。

p.159 沉默英雄更是出眾與特別的地方在於,他們不願(甚至無法)像所有鄰人那樣找藉口。其他鄰人設法把過錯推給受害者,認為他們先前該趁有機會時逃走,但這些沉默英雄承認多數受害者根本無法逃走,真正的問題是現在如何補救。

擴大鎖孔 ->對治見欲所見
p.182你需要做的是慢下腳步,刻意尋找不合乎當前命題的反面例證,在該命題符合計有立場與偏好時尤應如此。->不只可以問要選擇哪一個,還可以問要淘汰哪一個。

p.190多數無知也導致職場壓力。一般人認為,如果工作得游刃有餘與充滿信心,可以獲得別人的欣賞,不會淪為裁員的對象,所以設法掩飾自我懷疑與壓力,結果每個感到自我懷疑與壓力的人都以為自己格外差勁,工作得不如別人得心應手,於是倍感壓力,深覺技不如人。

p.192 會議主持人在開始時說「我們來聽聽看大家的想法」,結果往往不如人意,大家不是恣意高談闊論,各種想法紛陳,反而沒多久及開始見解雷同。這現象涉及兩個原因,一個出於有意,一個出於無意。

一、有意:自我審查機制會發會作用。一般人不願唱反調,...當事關重大,大家亟欲獲得一致共識,這種自我審查尤其常見,大家落入團體迷思,受制魚達成共識的壓力,並未妥善查核檢驗。

解法->避免自我審查,在開會時請大家寫下想法,與有待討論的相關問題,再請某人彙整起來大聲唸出,這樣大家討論的想法與意見會更全面。不然就是分成小組,各自腦力激盪,在彼此分享,避免過早侷限住討論範圍。


二、無意:團體成員不知不覺間變成在談彼此認同的觀點,而非各自獨有的觀點。....結果他們很可能花多數時間在撩彼此都知道的部份,錯失彼此學習的機會。人人知道的事情比較容易聊,聊起來也融洽熱絡。

解法->納入不同專業領域的成員會有幫助,但若欲發會最佳效果,你必須指派特定成員負責找出隱藏的資訊,確保各自不同的專業見解有被聽見。


第二部    智慧的應用


ch6.房間裡最快樂的人
ch7.為何我們就不能好好談?
ch8.教育可以怎麼改革?
ch9.全球有達成共識的一天嗎?

p209 一般人往往愛比較,導致難以知足常樂。一向實驗請受試者教小朋友數學,然後告知他們「教得很好」,但有些受試者只得知這個訊息,其他受試者還得知另一個受試者教得更好。這種比較會降低多少開心程度呢?答案是自認相對不開心的受試者大受影響---自認開心的受試者則不受影響。

這類研究引出一個有關前因後果的重要問題。到底是有些人了解人類心理,從經歷擷取智慧,所以懂得用某些方式看待世事,從而得到快樂?還是說有些人由於基因、家庭背景或遇到好楷模的緣故,本來就比較快樂,所以自然對世界抱持快樂的看法與態度?

這兩種模式都是良性循環(對不快樂的人倒是惡性循環)。這類研究的重要訊息在於,有智慧的人能靠某些方法活得更快樂。行動至上的心理法則就提供有些要領:做出快樂的行為,有助真正變得快樂。別把精力花在貶低你沒選的道路或選項。避免人比人氣死人。回味過往的美好,而非關注今日的不足,但也別忘了追尋現在的快樂。

p211 「峰終定律」:任何經歷會如何留在心中,長遠以來或苦或樂,一般取決於那段經歷最高潮的時刻,還有最後的時刻。

p219 我們常碰到兩難局面....研究清楚指出,談到這類兩難,我們日後多半是懊悔於自己的裹足不前而非衝動行事。

p.220 主動行事通常最能帶來快樂。...唯有採取行動才能進入心流狀態,....脫離舒適圈並主動投入世界是一大快樂之鑰,記事肢體活動,也能是思考或藝術活動。

p221.如果你心情不好,不妨做點什麼:散散步、打電話給朋友、翻開一直想讀的經典小說、替晚餐或假期做規劃、更好的方法是設法讓某個別人開心一點。

p.222 一句老生常談正是基於此理:「生命的重點是過程而非終點。」演化使學習與探索顯得快樂。努力精進本身即是快樂,其他回報(獎品、獎金或名聲)只是錦上添花。這也是快樂跑步機背後的原因。成就讓人欣喜,但成就本身會迅速失色,雲淡風輕,不再帶來多大快樂,所以我們在眼觀新目標,面朝新戰場。...最快樂(與最合乎演化天性)的作法是積極努力,主動投入世界。


Previous
Next Post »